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当共同富裕的蓝图在秦东大地徐徐铺展,社会救助的暖流正以创新的姿态涌入千家万户。渭南民政基层救助工作者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创新破解难题,勾勒出一幅幅“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暖心图景。近日,渭南市民政局推出:民政守护 “救”在身边——《我们的救助故事》系列节目,以案例为鉴,带您透视政策温度,记录救助体系从“兜底保障”向“幸福提质”的迭代跃迁,见证共同托举起困难群体向阳而生的希望。让我们走进本期的救助故事。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华阴市民政局聚焦临时救助“救急难”核心职能,创新推行“主动发现、主动上门、主动救助”工作模式,畅通群众自主申报渠道,用实实在在的举措解决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难题,筑牢困难群众兜底保障防线,真正实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
3月初,在华山镇槐芽村,81岁的卫某某一家面临重重困境:老人年事已高、丧失劳动能力,儿子早逝,儿媳因身体原因外出打工仅能勉强维持生计,孙子还在渭南读技校。华山镇驻村工作队在摸排困难大学生时,发现这个家庭虽享受农村低保三档,每月能领取812元低保金,但劳动力稀缺,卫某某孙子8500余元的学费更是让这个家庭捉襟见肘。
槐芽村驻村工作队迅速联合村干部、镇包村干部入户核查,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华阴市民政局,申请临时救助。经华阴市民政局核实后,8040元临时救助金及时发放到位。这笔资金不仅缓解了卫某某一家的燃眉之急,更让孩子能安心求学。温暖的救助金,承载着党和政府的关怀,为这个陷入困境的家庭点亮了希望之光。
像这样的暖心救助故事,在华阴市还有很多。一次次及时的援手,如同雪中送炭,帮助群众渡过难关,重燃生活希望,充分彰显了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和临时救助政策“救急难”的高效性。
今年以来,华阴市民政局多管齐下,严格规范临时救助工作流程,确保制度、程序、操作全部合规,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截至目前,已为70户158名困难群众实施临时救助,累计发放救助资金29.27万元,有效化解了群众的急难困境。
下一步,华阴市民政局将持续深化主动发现工作机制,推动社会救助从“被动响应”向“主动作为”转变。严格落实非户籍地临时救助制度,实现急难发生地即可申请;进一步提高救助标准,细化救助对象类型;大力推行“先行救助”“分级审批”模式,简化办事流程、提升救助效率,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实际行动织密民生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