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政业务 / 社会救助 / 正文

渭南市民政局社会救助“五聚焦” 纾难解困暖民心

来源:渭南市民政局 发布时间:2021-12-20 14:16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陕西省渭南市民政局积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聚焦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领域“短板漏点”,开展加强作风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专项行动,从最具体工作抓起,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温暖民心,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聚焦“早”,主动发现快响应

以主动发现困难群众为己任,动员全市救助力量开展困难群众大排查。

常态排查介入早镇村常态开展困难群众大排查,符合救助政策的及时纳入动态监测系统,对现有政策不能完全覆盖的特殊个案,通过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集体会诊。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排查困难群众42万人次,救助困难群众5423人,通过联席会议“一事一议”解决个案215例。

凝聚力量响应早充分发挥急难问题快速响应服务队、志愿者、热心公益的老党员和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发现救助困难群体,全市2134个村级基层急难问题快速响应服务队不定期入户走访。通过全员排查,救助困难群众9767名。

广泛宣传知情早向基层广泛发送《渭南民政便民政策一本通》,用通俗易懂的问答方式宣传救助政策,让群众知晓哪些情况申请哪种救助,提高困难群众政策知晓率,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信息核对识别早。持续推进部门数据共享,市级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与15个部门共享房屋备案信息、车辆信息等36项信息,通过核对平台审核救助对象34万人次,同比增长52.6%。

聚焦“快”,简化程序优流程

以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为契机,简化申办环节,推广网上办、线上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下放权限门前办。全面推行简化社会救助民主评议环节,救助审核确认时间缩短5天。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由县级下放至镇级,救助审核确认时间缩短至20天。依托社会救助动态监控系统开展电子化公示试点,通过“便民一卡通”整合各类救助资金一次拨付到位,实现了救助程序的无缝衔接。

线上受理即刻办。大力推广“e救助”“渭南民政”网上申请平台,推进“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救助信息化建设,方便群众办理业务。专线通道直接办。在全省率先开通“12345”政府服务热线社会救助业务,通过民政网站向社会公布县级救助电话,让需要救助的群众第一时间联系到救助部门。全市通过“12345”政府服务热线和市、县两级业务电话受理、回应群众需求802件次。

聚焦“稳”,建章立制固成效

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要务,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措施。

兜底保障常态化。印发《巩固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实施方案》,细化保持过渡期内兜底保障政策稳定的具体措施。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探索防止返贫帮扶救助常态化。

储备资金及时救。全市所有镇(街)全面落实5—20万元临时救助储备金制度,在今年因强降雨出现严重灾情期间,迅速启用镇(街)临时救助储备金及时救急难,动用镇(街)临时救助储备金78.35万元,实施汛期救助3076人次。

容错纠错大胆救。出台《渭南市社会救助容错纠错办法(试行)》,结合主观动机、客观条件、性质程度等要素,对在调查认定、动态管理等四个环节12种情形进行容错纠错,鼓励民政干部在处理群众突发应急事件中,将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敢于担当负责,用好先行救助政策,做困难群众的“暖心人”。

彰显“优”,提升能力强服务

以建队伍、强本领、抓管理为载体,不断提高民政部门服务困难群众水平。

充实力量优队伍。围绕“基层救助力量薄弱”开展强基赋能的镇(街道)社工站建设专项行动,充实社工服务队伍,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增强基层社会救助服务能力。截至目前,全市镇(街)社工站全部挂牌;118个镇(街)完成场地协调等工作,建成社区社工室113个,注册社工机构11家,持证社工710人。

强化培训优素质。开展低收入家庭入户调查、认定、救助等全方位培训,围绕强化防止返贫帮扶能力开展部门联合培训,围绕审核确认权限下放镇(街)开展县镇两级社会救助人员业务培训,全市先后培训救助专业人员480人。

量化考核有活力。建立绩效评估机制,从制度体系、动态监测、巩固成果、资金保障、督察督办5个方面细化考核指标,通过“措施+台账+考评”闭环管理考核体系,确保救助对象“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坚持汛期救助每日报、基本救助每周报、救助数据每月查、工作实效每季评。通过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以严格的常态化考核问效倒逼工作落实,激发工作干劲。

聚焦“实”,强化督查转作风

以专项整改为切口,抓住问题不放手,风险隐患不回避,解决问题不含糊。

盯挂账销号。对“三类问题”落实“三项要求”(省市反馈的、排查发现的、群众反映的问题,落实责任人要求、整改措施要求和整改时限要求)。建立台账动态监测,业务工作群每周发预警提醒单,督促整改到位,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盯风险隐患。定期组织召开研判会,梳理工作中的共性、个性问题和群众反映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截止目前,梳理风险隐患48项。市民政局成立交叉检查组,抽调基层骨干力量定期交叉检查风险隐患整改落实情况,力促隐患消除。

盯整改实效。引入第三方对县(市、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进行绩效评估,通过专业机构评估绩效,持续传导压力,督促工作取得实效。

通过“五个聚焦”齐发力,找准工作切入点,推进各级民政干部、基层经办人员“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意识不断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进一步满足困难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更好地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

通过“五个聚焦”齐发力,找准工作切入点,推进各级民政干部、基层经办人员“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意识不断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进一步满足困难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更好地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