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地名文化宣传 / 正文

赓续地名文脉 留住乡愁记忆——华阴市岳庙街道

来源:市民政局 发布时间:2024-02-29 09:31

华阴市岳庙街道,以境内西岳庙得名。

图片

清末属岳前里、观北里、华山里。民国属岳镇乡大部。1949年5月属一区,同年改属岳镇区。1958年成立岳庙人民公社。1984年改设岳庙乡。1991年改为岳庙街道。2001年撤销观北乡并入岳庙街道。2011年撤销碨峪乡并入岳庙街道。

岳庙街道位于华阴市境东北部,东与孟塬镇接壤,南与华山镇毗邻,西与太华路街道相连,北与大荔县韦林镇接界。地处关中盆地南部,地势平坦,东北部略低,东南部为黄土台原,北部为渭河平原。主要河流有渭河、长涧河、白龙涧河、磨沟河等,其中,白龙涧河源于蒲衢峪,境内流长 8.8千米;磨沟河源于潼关县高桥和华阴孟塬—带,境内流长3.2千米,在潼关境内汇入渭河。古迹有阴晋城遗址、西汉京师粮仓、“华封三祝”的华封遗址、醴泉和凤饮阁遗址,西岳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陕西故宫”。岳庙辖区双泉村老腔艺术文化遗产悠远流传,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岳庙街道面积135.6平方千米,人口6.7万,辖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3个村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驻西岳社区。

图片

西岳庙,即西岳华山神庙,又叫“华岳庙”,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之神的大型庙宇建筑。俗称“大庙”或“皇庙”。其前身是西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在华山脚下黄甫峪口修建的集灵宫。据《汉书·地理志》载: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决定迁建,东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年)动工搬迁。《古今图书集成》引述: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初迁集灵宫于岳镇官道之北后就改称“西岳庙”。据旧(明清)《华阴县志》记述: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兴光元年(454年)完成整个集灵宫的搬迁,改称西岳庙后历代均有修葺。《洞天记》中说:“华山太极总仙之天,即少嗥为白帝,治西岳。”华山属西方,归白帝管辖。以金德王也称金天氏少嗥为帝,由蓐收为神辅佐。作为西岳华山神庙自然敬奉的是少嗥和蓐收,因此庙内有“少嗥之都”和“蓐收之府”两个石牌坊。西岳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一座规模壮丽、庄严肃穆的宫殿楼阁式古建筑群。其布局为座北向南长方形重城式大庙。四周城墙为明朝所修筑,高10米,厚7米,里外双砖包砌,墙内夯土夹杂石、砖混填,异常坚固、宏伟,周长1825米,基本保存完好。庙址南北长525米,东西宽225米,占地面积118125平方米,折合186亩地,为五岳各庙中之最大庙宇。该庙迄今已有1500—2100多年的历史,1988年1月西岳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京师仓遗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岳庙街道办事处双泉村(华阴老腔发源地),又名华仓,修建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8年),位于汉漕渠东端,为首都长安贮存、转运粮食的国家大型粮仓。遗址保存较好,是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西汉粮仓建筑遗址,对研究汉代建筑史、经济史、漕渠航运史等具有重要价值。1979年遗址被考古发掘后,随即被掩埋保护。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阴晋故城遗址,位于华阴市岳庙办岳东村村北,呈椭圆形,南北长,东西宽,西墙残长285米,北墙140米,城门在西墙北端。根据《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记载:遗址为六国时魏国城址。系秦惠文王六年(公元前332年)至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819年间的县城,是华阴境内的第一座县城。春秋时代,它为晋河西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堡之一。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韩、赵、魏共灭知伯,三分其地,阴晋邑始属魏,成为秦魏边境重要的边隅军事城堡。该城依势而筑,背靠高原,面向平川,左扼函谷大道,右控华山北麓,形势十分雄险。1959年试掘,出土有许多战国时期的板瓦、瓦当等建筑材料和魏国的方足布货币等文物。它的发现对研究华阴地区县城设置和历史演变有重要价值。2014年6月9日,阴晋故城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