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地名文化宣传 / 正文

赓续地名文脉留住乡愁记忆——大荔县两宜镇东白池村

来源:市民政局 发布时间:2024-05-30 17:23

大荔县两宜镇东白池村,相传本地附近很早以前有口泉眼,泉水不断涌出,自然形成了一个300米直径的大池子,池子周围遍生芦苇,芦花色白如雪,与池水相映,状如银屏,故曰“白池”,由于此地位于白池以东,故名东白池。

清末民初,东白池属村社级组织,下分三社(北社、东社、南社)。民国24年始实行保甲制至1949年解放。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随后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改名为东白池大队,隶属高明公社。1984年设立东白池村民委员会,属高明乡。2000年,改属高明镇。2015年撤销高明镇,改属两宜镇,名称沿用至今。

东白池村,是一个有着600余年历史的古老村庄,地处陕西渭北高原上铁镰山东端,与金水沟相邻,海拔1400米,位于大荔县城东北45公里,镇政府东北部14公里,占地面积约为5.36平方千米,村庄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村庄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保存了从明代至今居民生息发展的清晰结构,中心区为东白池广场,分为九横队,两纵队,成棋盘式分布,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渊源,有九郎庙、郝家祠、风首寨、三光庙、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古井、古窖、古树等历史环境要素,自古是一个出人才出教师的古老村落,以及传统布艺、花馍、剪纸、秦腔等丰富的民俗文化。2019年6月,东白池村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6部门批准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东白池村主要由郝、雷、刘三大姓氏组成。据郝氏族谱记载,1356年郝氏先祖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至榆林,后辗转迁入东白池定居。随后雷姓、刘姓相继迁入。东白池村巷道布局以南北为主轴,次巷道为东西走向,由北向南排列。南北中心巷道长约600米,东西巷道长约500米。村西道路栽植塔柏250棵,生长茂盛,四季批绿装。

东白池人自古崇文向善,尊师重教,处处散发着浓浓的书香之气。其门楣、匾额、楹联以“耕读传家”“三槐世第”“明经”“有福读书堂”“读书乐”“室雅书香”“人家不必论富贵,惟有读书声最佳”居多。东白池村庙宇、祠堂、民居建筑都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明朝中期以后,该村共修建庙宇二十多座,均是雕梁画栋,玲珑剔透,尽显关中儒雅风格,尤以九郎庙、新兴寺、东岳庙、三光庙、鼓楼最为壮观。其中九朗庙为一构思巧妙、气势恢宏的建筑群:有前殿、神殿、廊坊、钟楼、鼓楼、戏台;整个建筑群均是传统的明清建筑,飞檐翘角,五脊六兽,飞檐、梁柱、斗拱等所有部件均需制榫卯拼而成,结构玲珑稳固,气势雄伟恢宏,堪称一流的古建筑。殿内八幅壁画色彩艳丽、情节感人;神像高大威武,眉目传神,生动表现了忠臣义士程婴、公孙杵臼不忘旧主、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

东白池的民居建筑浓缩了关中民居建筑的精华,凸显了优雅时尚、简朴实用的文人情怀,有着厚重博大的文化印记。以雷家大院、郝家大院、刘家大院为代表的诸多古民居四合院,多为缩间门楼马头墙,青砖磨缝,粉墙黛瓦,集砖雕、石雕、木雕之大成,或人物故事,或花草瑞兽,或琴棋书画,无不古色古香、喜庆清雅。更值得一提的是祠堂文化别具一格,把儒家的忠、孝、节、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人们顺着遗存的庙宇、民居建筑找寻,总能看到东白池村以书香为根脉最初的星火,成长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