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因周有韩候封国、境有韩原得名,古称“龙门”。
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封于韩,称韩(侯)国。周宣王时,秦仲少子康受封于梁山,是谓梁(伯)国,都城少梁。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秦灭梁伯国。春秋战国时,少梁先后数次为秦、晋、魏占领。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将少梁更名为夏阳,属内史辖地。新莽时改夏阳为冀亭,属左冯翊。东汉时又复夏阳名,仍属左冯翊。三国时夏阳属魏雍州冯翊郡,晋仍因之,后属华山郡。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属华州华山郡。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年)属同州武乡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始置韩城县,属冯翊郡;自此“韩城”正式成为政区名称。唐乾元元年(758年)复称夏阳县。天祐二年(905年)更名韩原县,隶河中府。五代时后唐天成元年(926年)复名韩城县,属同州。金贞祐三年(1215年)改属祯州。元至元六年(1340年)改属同州。明洪武七年(1374年)改属潼关道。1928年属陕西省直辖。1939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1948年3月属陕甘宁边区黄龙分区。1949年6月属大荔分区。1950年5月属渭南专区。1959年1月撤销合阳县并入韩城县。1961年8月恢复合阳县。1969年9月属渭南地区。1984年1月改置县级韩城市。
韩城市,陕西省辖县级市,由渭南市代管。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关中盆地东北隅。北依宜川,西邻黄龙,南接合阳,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乡宁、万荣等县市相望。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是山区,东南部为黄土台原和河谷川道。地貌基本特征为“七山一水二分田”。
地处秦晋咽喉,承东启西,面向中原,连陕晋豫,既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工业核心城市,又是秦晋豫“黄河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城市总面积159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8.3万人,辖新城、金城2个街道,桑树坪、龙门、西庄、板桥、芝川、芝阳6个镇,全市共166个村民委员会,4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市人民政府驻新城街道。
韩城是一座写满故事的千年古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史圣”司马迁故里,先后获得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千年古县荣誉称号。素有“小北京”“关中文物最韩城”“华夏史笔惟司马”之美誉。北有黄河胜景龙门,南有魏长城遗迹,中有千年古城。战国时孔子高足卜子夏在韩城设帐授徒,开韩城儒文化之先河。涌现出司马迁、张昪、薛国观、王杰、强望泰等历史名人。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8处,其中司马迁祠墓、党家村古民居、梁带村两周古墓遗址等17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及3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韩城行鼓、韩城秧歌、闯神楼等民间艺术深受群众喜爱;禹凿龙门、鲤鱼跃龙门、赵氏孤儿等古老传说广为流传;韩城臊子馄饨、羊肉饸饹、羊肉胡饽等地方小吃独具特色。
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距今有近1700年,位于市区南10公里芝川镇韩奕坡悬崖上,是为纪念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而建的祠墓。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位。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鹤,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坡下东北方木牌坊,建于清光绪12年,上书“汉太史司马祠”。由此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坡南有平台之地,有新迁的元代建筑“禹王庙”“彰耀寺”“三圣庙”等,现已辟为展室。自岔道而上,又一牌坊,系元明建筑物,上书“高山仰止”,从此迤逦而上,牌坊上书“河山之阳”。走完99级台阶,登道进入了祠院,大门上书“太史祠”。寝宫,建于北宋宣和七年,宫正中有一尊司马迁全身坐像。献殿建于北宋年代,是祭祀时陈列祭器,致敬尽礼的地方。1958年,郭沫若题诗:“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铖,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党家村古民居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民居魂宝”之誉,是韩城重点旅游景区之一。党家村建筑紧凑、村寨相连,保护完整,有建于600年前100多套“四合院”和保存完整的城堡、暗道、风水塔、贞节牌坊、家祠、哨楼等建筑以及祖谱、村史,被专家称为东方人类传统民居的活化石。古老的石砌巷道,形式多样千姿百态的高大门楼,考究的上马石,庄严的祠堂,挺拔的文星阁、神秘的避尘珠、华美的节孝碑与布局合理的四合院、精美奇巧的门楣、木雕、砖雕、与壁刻家训、城墙、看家楼、泌阳堡、及夹层墙哨门等攻防兼备古代防御体系,门楣题辞、砖刻家训又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党家村往日的兴盛与辉煌。